Saturday, July 26, 2008

Cold Feet - 凉脚丫



我的好朋友Carmen的女儿Carrie二年前就定了婚,每次见到Carmen我不免要问,Carrie的婚期定了吗?有一天,Carmen见到我兴奋地报道,几经周折,Carrie的婚礼终于落实 在今年5月的一个星期六。

四月初的一天,我见到Carmen便关切地问,Carrie的婚礼都准备好了吗?你穿的衣服选好了吗?Carmen一脸乌云,没精打采地说,Hey, she got cold feet. ( 嘿,她凉了脚丫了)。我一时糊涂,不明白Carmen的意思,忙问,Carrie的脚有病吗?Carmen见我真没听懂她的意思,慢慢地向我解释道,Cold feet (凉脚丫)是美国的一个俚语,形容在婚礼前,新郎或新娘突然畏惧婚姻,因此而取消婚礼。

我听到这里,不觉恍然大悟,这是我第一次学到英文俚语“Cold Feet”的意思。

几天前的上午,遇见我的朋友凤姐,寒暄之余,突然想起,凤姐的大女儿亭亭这个夏天将去法国参加她好友婚礼的事,问道,亭亭该起程去法国了吧,她一定很兴奋吧。凤姐叹道,哪里谈得上兴奋,新娘子Got Cold Feet。凤姐话音一落,我毫无疑问地明白了,亭亭朋友的婚礼被取消了。我虽不认识亭亭的朋友,但还是关切地问道,新娘子为什么会 Gold feet ? 凤姐说,听说新郎有向新娘动手的恶习。 啊,是这样,如果换了我,别说是Gold Feet, 也许我还会有Cold Heart ( 凉了心) 呢。

说来也巧,见到风姐的那个下午,我又听到一个更绝的Cold Feet 故事。

国庆节期间,小白和小马带着不满六个月的儿子飞去西雅图,在那里,他们将参加小马表哥的婚礼。小马的表哥已过不惑之年,同未婚妻恋爱有七年之久。七年里,未婚妻推迟婚期三次,害得早想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表哥耐心地等了又等,这次婚礼终于要举行了,不要说表哥的心情有多么地激动,连上上下下的亲戚们也为其欢心,大家不辞辛劳,从全国各地赶赴婚礼。

婚礼的那天一大早,亲朋好友们早早起床,梳洗打扮,穿上节日的盛装。小白也忍痛把熟睡的儿子从睡梦里唤醒。就在大家欢欢喜喜准备前往教堂时,新娘子的爸爸来了电话,说婚礼被新娘子取消了。

消息传来,新郎的家里顿时炸了锅。新郎气得脸发青,一头扎进厕所间,新郎的妈妈坐在沙发上直流泪,亲朋好友面面相觑,议论纷纷,大家感到离婚礼仅有四五个小时,新娘子这时来个Cold feet 不免有些过分吧。

在一天里,从凤姐和小白那听到两个Cold Feet的故事,真的令我吃惊。从表面上看,这两个新娘子是有些离谱,是胆小鬼,在即将终身相许之际,临阵脱逃,她们令亲朋好友失望,令新郎丢尽面子。但仔细一 想,我不得不佩服她们的勇气,在迈向婚礼礼堂的瞬间,她们再三问自己,这位新郎是不是自己真正可以终身相许的人,当她们发现,她们的回答是不够坚定的,她们对自己的选择存有一丝怀疑,她们无法面对家人,面对证婚人说:“ I do ”,她们的脚丫能不凉吗?

也许世上有太多的新郎和新娘在结婚的瞬间,对自己的选择产生过怀疑 ,但大多数的他们碍于面子,婚礼的排场已定局,婚宴的蛋糕已出炉,没有勇气再改变自己的决定,因此而糊里糊涂地走进了婚礼的礼堂。结果,结婚不久还是离了婚,在感情上给自己和“他”或“她”造成更大的伤害。因此,我想这两个结婚前凉了脚丫的 新娘对婚姻是真诚的,真爱她们的亲朋好友会谅解她们,希望她们在不久的将来,会暖过她们的凉脚丫,重新寻找到她们真正的人生伴旅。

Wednesday, July 16, 2008

社会大学里的一课






刚上大学一年级的干女儿,今年国庆随她的爸妈一起来加州度假。 她一见我就说,好妈妈(上海人对干妈的昵称)这个暑假,我在餐馆打Waitress工。我听了后不觉大吃一惊。干女儿可是一个从小被父母捧在掌心上长大的宝贝,在家也没见她洗过一只碗,现在竟然在餐馆为别人端盘子。我忙问,这工作可辛苦了,为什么不去你以前在J.Crew打的工呢?干女儿答道,Waitress赚的是小费,比J.Crew那种每小时固定的钱多得多,一个暑假打下来,我下个学期的零用钱就有了。哇,一年未见,干女儿似乎懂事了许多,也许是进了大学,离开爸妈的保护伞,独立生活的结果吧。

干女儿个子不高,身材纤细,我无法想像,象她这样的小女生怎么可以端着一大叠盘子在餐馆里穿梭行走。我关切地问她,餐馆里的盘子重吗?你一下可以端几个?她说,这家餐馆的盘子比起家里的,又大又厚,可重了。一开始,我每次只能端二盘菜,碰到大桌子的客人,我要跑好多次才能把菜上齐,又慢又累。可是,一个月练下来,我现在可以用托盘在肩上把一桌人的菜都扛上呢。这时,干女儿的爸爸在一边插话道,现在她的力气可大了,前几天我们去买米,25磅的米袋,她一个人一只手提起来就走。我说,太厉害了。

以前,每次去餐馆,看到那些肩上扛着一大堆盘子,杯子,还要走很快的服务生,感到他们真的很了不起。我问干女儿,你托着大盘子走,不怕上面的盘子打翻吗?她自豪地解释道,其实,这并不难,首先要把盘子在托盘上放平均,托的时候只要掌握好平衡,再多加几只盘子都没有问题。

聪明伶俐的干女儿,有很多讨人喜欢的优点,但她最大的缺点是有一个“臭脾气”。在家里,一遇到不顺心的地方,她就对着爸妈瞪起她那双美丽的大眼睛,毫无顾忌地“吼”叫,没有一点耐心。我们大人都担心她的“臭脾气”如不改,将来到了社会上会吃不开。

想到这,我试探地问干女儿,你在餐馆里有没有遇到很为难的客人呢?她答道,当然有。有的客人对自己点的菜改了又改,有的对我上菜的速度稍慢就开始抱怨。我问,哪你怎么办?有没有向他们发脾气。干女儿说,我怎么敢向客人发脾气,哪他们还会付我小费吗?我只有耐心服务客人,直到他们满意为止了,否则,我会“打铁”的(后来得知,“打铁”是指客人不留小费,白白地服务)。

给小费是美国人的传统,对我们这些不是在这种文化下长大的人来讲,永远搞不太清它的标准。一到付小费时就烦恼,怕给少了没面子,怕给多了被人笑话成“二百五”。于是,我借此机会问干女儿,你认为,小费应该给多少?干女儿笑道,好客人给20%以上,一般客人给10%到15%,不到10%的客人当然是不喜欢的,另外,算小费时,客人不需要把税的钱也打进去。

我接着又问,你喜欢什么样的客人,不喜欢什么样的客人呢?干女儿把她那对大眼睛严肃地一瞪,答道,我最喜欢来吃Business Lunch (商业午餐)的客人,他们点完菜后,不多罗嗦,专心地谈他们的生意,付钱时,一个人刷卡,小费一般都在20%以上。老年客人也不错,他们不赶时间,有耐心,对我很客气, 可是他们太老了,胃口不大,吃不多, 小费尽管也都有20%,但总数不高, 所以不可能有太多的小费。我最不喜欢的是外国来的游客,他们点菜花很多时间,问题也很多,带口音的英文又很难懂,他们也不习惯美国小费文化,服务再好,他们一般连10%都给不到。

我听干女儿一口气说到这里,感到她真的变得成熟了,小小年纪才接触社会几天,她对社会上的人已会做一定的分析了,真了不起,我心想。

第二天,我带干女儿和她爸妈一起到附近的Carmel郊游。中午,我们在小镇上的一家餐馆进午餐。这家小餐馆在Carmel的一条侧街上,同热闹的主街Ocean Avenue 相比安静得多。

这家餐馆不大,它以吃当地Monterery海里的鱼,海虹和牡蛎为主,是我最爱带远方来客去的地方。尽管是周内,但里面还是坐了不少的客人,我们在靠墙的桌上坐定后,各自点了午餐,许久,也不见上菜,我焦虑地想向Waiter挥手讯问,干女儿阻拦我说,好妈妈这里只有一个Waiter, 他忙不过来的,等一会吧。我顿时感到,干女儿不再是小孩子了,讲话竟然如此得体。

不久,当我们满意地饱餐后,干女儿的妈妈强先拿出信用卡付帐,只见她把信用卡夹在账单夹中间,然后把帐单卡平放在桌上,等待Waiter来取。干女儿见此,翻开账单卡,把妈妈的信用卡插在夹子的上端,然后把账单卡象书一样竖起来,背朝桌外放着。做完这些,她对我们解释道,在餐馆打工时,我最希望客人这样做,因为,帐单夹高高竖在桌上,我们可以一目了然客人已准备好付账了,夹子背朝外,我们拿起来又快又方便。

干女儿的话音刚落, 果然 , Waiter从远处看到了竖起的账单夹,快步走来,他一手收盘子,一手麻利地拿走了账单夹。

尽管我常吃餐馆,今天还是第一次对餐馆里的工作有这么多的了解,细节还真不少呢。看来,干女儿的这份暑期社会大学课还真选对了,她在干这份工作中,真的学了不少社会知识,我除了为她的成长感到欣慰外,还在心里自豪地给她的这门课打了一个A+。

Thursday, July 10, 2008

老李的启示







今天我的友人林冷传来她在《世界日报》上发表的小故事 “股票老李” 故事讲的是作者同老李在21 世纪初,股票市场上沉浮涤荡的事。

老李是个急性子,在股市中听到风就是雨, 买卖股票从不研究和思考,在股市中忙碌地跳进跳出,结果好的股票没等到,坏的股票即使逃了出来,但往往也赔了不少佣金。

和老李正相反,林冷却是个别人急她不急的“慢郎中”,不管股市被炒得多么热火朝天,她绝不盲目行动。首先,她一定要上网,对将买的股票进行一系列地分析和研究,包括看曲线图和公司财务报表,结果,有的股票,别人赚了钱出来了,她还没进场;有的股票,别人打平逃离,她却左顾右盼,后果当然是被套的惨不忍睹。

读到这里,我感慨万分。 我们这些在硅谷住过十几年的人,哪家没有一本炒股的“血泪帐”呢?记得那时,人人炒股,个个想搭致富的快车。每天一早,大家的情绪就随着道琼的指数上下波动。象老李,林冷这样脾气的股民,对我们来讲 太熟悉了。在股市的操作中,胜败与否,似乎同对经济投资的经验多少无关,它完全是我们个性的反映。

我和老李一样,天生是个急性子,虽没见过老李,从林冷的描述中,我猜,老李大概不是属虎的,也一定是属牛的,因为他在股市上的牛劲和虎胆是有目共睹的。同老李相反,我是属兔的,胆子特小。在股市中,我尽管性子也急,但却没老李那么莽撞,因为既怕折本又怕被套,因此,常常是好股没及时进,烂股来不急逃。好像永远踏不准股市的节奏。

我和林冷的相同点是,我也相信理论和市场调查。我曾每星期六晚上5点准时收看Suze Orman 的理财电视Call-in 节目。记得我在买第一只股票前,还买来了财经专家Peter Lynch 的书《Beat the Market》来读。书中的开场白说,“Go Shopping…..”, 意思是叫我们投资前去逛逛街,深入社会,观察目前什么东西是市场上最紧俏的产品,成功的投资是先要找到优秀的产品,只有赚钱的产品,它的股票才有前途。

放下书,我真的逛了两天的街,我发现当时的Banana Republic 和Home Depot的生意最兴旺,前者的服装深受职业年青人喜欢,后者,是在美国生活的人的最爱,每到周末,爱自己动手整家的人,都要去那跑上几趟。

从市场调研回来,我马上下了这两只股票的订单,果然,它们在那个牛气十足的年代,一路上涨。

然而,不管我如何紧跟市场,找到如:AOL, Sand dick, iRobot, Fedex,Nike 等等好股,但最终我还是在股市上战败下来, 因为我的问题出在,我犯了“只进不出”的毛病上。

我买的股票一旦上涨,我就高兴地把它们当宝贝收藏起来,每天一见它就笑。可是,渐渐地它们也随着熊市的到来,由“宝”变成“草”。 结果我也同林冷一样,捧着一堆被套得死死的股票, 后悔莫及,在股市上大伤了元气。

从林冷的故事里得知,老李最近又开始重整旗鼓,活跃在股市上了,我呢,走了一条,先是对投资消极地不理不“财”,到高价请专家帮忙理财的弯路。结果我认为,没有人会比我们自己更爱惜自己辛苦挣来的钱,为了对自己的未来负责,还是应该积极地“进场”学习。
Peter Lynch 的话并没错,错在我只理解了他的一部份,在市场上要做有心人,一旦发现好产品,还是可以大胆地做些投资。但市场的变化又象小孩子变脸,有时是毫无道理的,千万要有思想准备 。

不瞒你说,我最近逛街又逛到了一些新的收获。君不见,因物价高涨,每次去CostCo, 都能看到人山人海地抢购情形吗?君不见,Wii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娱乐名词吗?我立即买进了CostCo 和Wii,这两只股,目前健康成长着,但说真的我对它们何时出手仍是茫茫然。我时刻提醒自己,绝不能重蹈覆辙。

人的个性虽然不容易改,但经历了惨痛的2001年股市风暴后,也许我和老李都会痛改前非,有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但愿在这再次投入的股市中 ,我们的“钱”途会光明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