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7, 2007
Shanghai Nov.2007-胃满肚撑,吃不尽的上海小吃
记得小的时候,日子总是在惦念着吃而度过的。如刚吃了正月十五的元宵,接着就是等吃清明节的青团,还没等青团彻底消化,就盼着吃端午节的粽子,粽叶还粘在手上,就又盼着吃中秋节的月饼,还没等盒子里的月饼吃完,脑子里的谗虫就又在想第一阵西北风刮过后的大闸蟹。上海人的嘴之谗,小吃之多,可是举世闻名的。
一提起吃小吃,以前我们都会去城隍庙,那里有最著名的上海小吃南翔小笼,五香豆,梨膏糖,绿豆糕和酒酿圆子。小的时候去一趟城隍庙可是一件大事,乘公共汽车要倒三次车,没有什么特别的日子我们是很少去那里的。尽管那些小吃一提起就令人要流口水,但不到节假日我们对它们连想都不敢想,那些小吃是犹如年货般的奢侈品。在平常的日子里,可以享受到的小吃是早餐的小馄饨,生煎饱,糍饭团和大饼油条,夏日里的冷面,冷馄饨,冬天街头小贩叫卖的油墩子和五香茶叶蛋。 我的父母是从山东到上海的“移民”,他们刚到上海的时候也搞不清赋有强烈季节情的南方小吃。北方人尽管会手擀皮,包饺子,但拿着南方人的粽叶怎么也裹不出个粽子来。幸好帮着照顾我的殷家妈妈是什么样的上海小吃,点心都会做的无锡人,一到元宵节,端午节心疼我的殷家妈妈就会叫殷家阿哥踏着脚踏车,送来自己做的汤团和粽子。久而久之,耳濡目染,我爸妈这样的老“上海移民”尽管山东口音未改,但对上海小吃和点心已精通到了吃糟鸡,糟鸭,非“老人和”的不吃了。
上海人是样样都精明的一族,不要说吃传统的小吃是一定要到城隍庙吃不可,连在家门口的日常小吃也有一定的讲究。邻居间经常议论的就是哪家的生煎煎的底比较黄,哪家粮店卖的年糕比较糯,为了能吃上底比较黄的生煎,不惜花上二十分钟再等下一锅。那个年头,我们没有电脑,手机,也没有24小时的电视节目,每天的日子似乎很长,除了定时定点听收音机里的长篇连载小说外,大部分的时间好像都在掂着吃,尤其是吃小吃成了生活里精彩的主旋律。难怪我们这一代对童年的回忆,都是围绕着追寻过去的小吃。
我的先生H是在上海土生土长的,他的口袋里至今还有放几粒话梅橄榄的习惯,吃起零嘴来绝不亚于女生。 这是区分上海男人和其他地区男人的一大要素。离开上海的年数越长,似乎他的嘴变的越谗了。这不今年十月他在百忙中挤出三天时间来到上海,其中一大目的是去城隍庙吃一吃谗了多年的小吃。
到上海的第二天,H一改平日赖床的习惯,爽快地起了个大早,我们兴冲冲地来到了城隍庙。城隍庙是上海的旅游重地,近年来大修特修,尽管九曲桥,湖心亭依然如古,但周围小店的门面都被修的比卡比卡地铮亮,除了张小泉的剪刀店,檀香梳子店等传统店仍在,还增添了许多卖手机挂件,迎合老外胃口的t-shirt衫这样的时髦小店。尽管时间还不到十点半,这里早已是人声鼎沸了。随着前胸贴后背的人潮我们来到了南翔小笼饱店,只见长长的队伍已排出十几米远了,看来比我们谗的人真不少呢。我们“望队兴叹”,苦于时间太紧, 抱着有吃总比没吃好的阿Q精神, 决定到隔壁的“准”南翔小笼店过瘾。当我们在一张油汲汲的方桌边刚坐下,服务生就递上了菜谱,我们看着我们又熟悉又久违了的小吃,食欲大振,痛快地点了我们谗了多年的上海经典小吃,小笼饱,小馄饨,香螺,生煎,萝卜丝饼。当我们万分满足的跨出饭店不久,小街的拐角口飘来阵阵臭豆腐香味,我无法相信刚才还吃得撑不起腰的H,此时又端着一盆臭豆腐站在街上大嚼起来,他边吃边对我说,太香了。等H 三口二口地把臭豆腐吃完,我们来到了城隍庙前的广场,没想到这里的吃劲更足,不仅有上海周边江南的小吃,如姑苏梅花糕,宁波千层饼,还有外地的特产,如成都三大炮,北京冰糖葫芦,天津麻花,烤羊肉,烤八爪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另类小吃,它们令我们大开眼界,为之垂涎三尺。苦于我们的肚子都早已撑到了极限,只好一个小吃摊看到另一个小吃摊,大饱一下眼福吧。这时,时间已过了中午,秋天的太阳不烈不刺,秋风夹着各种各样小吃的香气,在城隍庙的上空飘荡着,我们的周围是拥挤的人群,人们的吃像百态,有的拿着竹签串着成都三大炮,有的仰着头舔着粘粘的龙须糖,有的用吸管吸着汤饱,每个人都是一副既狼狈又不在乎的满足样子,我想他们中间一定有一大半是象我们这样的,想从记忆中的小吃来寻找旧时情感的人,小吃香甜在嘴里,千丝万缕的往事却一起涌上心头,小小的小吃在我们的人生中竟然有着如此重的地位,它是我们无论漂泊多远的游子,回乡寻根的诱惑力,它是我们在思念我们远方故里时的味道。童年的往事,左邻右舍的乡情,小吃里的传说,和幼小心灵对世态炎凉变迁的观察,似乎都在咬开一样小吃的瞬间展现在我们的脑海里,我找不出我们的生活里还有什么比这些小吃更能帮我们怀旧的。这时H从人群中转身来找我,他瞧着我仍对着一堆小吃发愣的样子,便问,“还没吃够吗?”我突然想起了什么,对他说,“天哪,我们还没有吃桂花酒酿汤团呢!”“那怎么行,那可是你的最爱啊”我说“是啊,肚子再撑,我也要吃了酒酿汤圆才能安心回家呀。”“没问题,我愿意陪吃到底”,H笑着回答道。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8 comments:
说的在理,现在我们在上海过感恩节都用大闸蟹来代替火鸡拉。
连老美朋友们称道"合适合适,it's pefect thanks giving diner in Shanghai...."
写的生动,读得很解馋。。。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小吃的花头也在不断翻新。但千变万变,传统的小吃仍在领先。其质量不断提高,深受新老顾客睛睐。传统的小吃男女老幼都喜欢。难怪作者孩童时代对小吃就產生极大的兴趣。居住国外,也常想祖国的小吃。今秋回沪探亲,有机会小吃了,见到久违了那么多爱吃的小吃,恨不得全吃到。不仅想吃,而且把那种饞勁形容得让人也流口水。受文章的感染,明天就去小吃!
写的,拍的,都粉生动粉生动,读得越来越来馋。。。肚子越来越来饿。。。口水滴得越来越来多。。。
又是一篇好文章。文中提及的点心让我魂牵梦绕,但愿今晚梦游城隍庙,王家沙,不但要撑
饱,还要兜着走。
请继续写,并附带买张机票。
我饿....
看的令人好想去上海吃一趟!
每次回上海,看到一大桌就倒,对小吃却是乐此不彼。
想上海了,想上海的小吃了,。。。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