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17, 2007

Shanghai Nov.2007-出手小里小气











记得刚结束留学生生活从澳洲来到加州,就听到台湾来的“老留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首打油诗,形容那些经过多年苦读,在美国辛苦奋斗回国省亲的游子们是:说话洋里洋气,穿衣土里土气,出手小里小气。当时我出国已有六七年,但还没有回过国,对诗意并无体会,只觉得这首打油诗听起来很好笑,而且压韵赋有形象感,因此对它记忆非常深刻。几年以后,我也在美走上了一般中国人在海外生活的常规路:工作,拿绿卡,买房子,定居,每年一次回国探亲。不知为什么那首当年在耳边无意飘过的打油诗,常常会在我回国打包的时候想起。每次一到上海的第二天,我就会抓紧时间逛街,紧密观察当时街上流行的衣着,打扮。尽可能地在去见亲朋好友和老同学之前,努力除去美国佬的那种穿着跑鞋,牛仔裤外加一件sweat shirt“土里土气”的打扮。在同亲朋好友见面交谈时尽量注意用词,不要夹带任何英文词汇,以免给人留下假洋鬼子的那种“说话洋里洋气”的印象。至于“出手小里小气”,前几年回国倒没有人抱怨过我,那时美金坚挺,亲戚们见到我常会羡慕地对我说,你们在外赚美金回国买人民币的东西真划得来。每当表妹陪我逛街时,也不时地提醒我,不要动不动就流露出东西便宜的感觉,要记得不管开价再便宜也要讲讲价。说真的,那时美金真的很好用,我每次回国都从不“小里小气”地花足,吃足,买足。但时过境迁,中国的经济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着,人民生活的质量越来越高,物资极大丰富,完全超过了当年毛主席给我们描述的“实现四个现代化”理想的共产主义生活。接下去的几年,我每次回国,除了高楼林立的市容一次一个不同模样地改变外,最大的变化是花起人民币的速度是越来越快。也不知是因为我们手里的美金和人民币对换的比例每况愈下造成的呢?还是国内的物价越来越贵的原因,出手开始明显地小气了起来。今年十月我到上海后,我在美的一好友也随我来上海,父母依旧是老山东传统式的热情,请我的好友住他们处,为了减少父母的辛苦,我下了飞机就直奔徐家汇,想到那里的百货店买一套新床单给父母的客房。我先去了太平洋百货,看了购物指南,坐上电梯到了五楼,五楼的床上用品专柜货色琳琅满目,这里不再象以前,床单只有印着牡丹花,孔雀开屏传统式铺在棕绷床上的那种,现在也有单一色调西式可以Fit席梦思上的床单了。一位年青的售货员笑盈盈地向我走来,问我要不要帮忙。我看中一套本白色的床单,但我不知如何用中文讲“Full, Queen, King” size, 支吾半天,突然记起以前妈妈是说四尺床或五尺床的,于是胸有成竹地问,“我想买一套这样本白色用在四尺床上的,有吗?”小姐看我支支吾吾的样子,早就悟出我是外面回来的,便说:“你是想买用在女皇席梦思上的床单吧”。我从来没在脑子里将Queen size翻译成“女皇床”过,被这种叫法吓了一跳,真没想到自己每天都高眠在国王床(king size)上呢,不觉幸福无比,嘴角泛出无法遮掩的微笑。售货员诧异地望着我走神的样子,我马上醒悟过来回答道:“是的,多少钱?”售货员翻开价目表,头也不抬地说:“一千八”。天呢,一套Queen set 要二百多美金,有没有搞错嘛,Costco 最多也不要八十,太贵了,我心里想着,但又不愿在她面前流出丝毫小气的样子,于是我谢了售货员,对她说我想再考虑一下。离开了太平洋百货,我走进隔壁的第六百货的床上用品部,结果货色类似,也不便宜。人们常说货比三家,我记得第六百货的另一头是汇金百货,干脆再去那里看看。这下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里的床单比前面二家的更贵,基本上是一套二千左右。我拿着一套淡米色的床单看来看去无法决定,我对售货员说,“为什么这么简单的床单要这么贵?”画着时髦淡妆的售货小姐,瞪着吃惊的眼光看着我说,“这怎么算贵,这个价钱是普通的,前天一位顾客向我们订了一套一万多的床单呢。”“什么样的床单要一万多?那可真是要睡在“女皇”金子铺的床单上了。”我刚脱口这句话就为自己感到丢脸,不要以为自己买不起的东西就一定不存在,一副少见多怪的样子。售货小姐一定已轧出我是一位小里小气的客人了,她也没有为我作进一步的解释一万元一套的床单是什么样的了。我怏怏地空着手又离开了第三家百货店。我一边走在回家的路上,一边后悔没在Costco买一套床单带来上海。曾经几何,我们是在上海买了东西背到美国去,因为那时上海的东西比美国的便宜的多,如今日子可要倒过来过了,美国的生活用品竟然还比上海的便宜呢。我们这些在国外生活了多年的人,苦尽甘来,还没过上几天赚美金花人民币的痛快日子,我们的这点优越感很快就被蒸蒸日上的国内经济一扫而光,面对那些一掷万金的大款,我们是无论如何也无法以其为伍的。看来,现在已开始出手“小里小气”的我们,将来落叶归根的梦恐怕也难圆了。我们当年漂洋过海,离乡背井为了什么? 还不是为了将来的日子可以潇洒一些吗?在国外没根没基也没有安全感的我们,精打细算地过着日子,回国后,一方面为 祖国的发展强盛而欢欣鼓舞,另一方面也为自己不仅“土里土气”“洋里洋气”抑或又“小里小气”而感到格格不入。 想到这,心中真有一些酸酸的滋味,但转念一想,明天去七浦路的大卖场看看,上海尽管有不少人比我们出手阔绰,但也有不少出手“小里小气”会过日子的人,也许国内同胞们从此可以知道,我们在海外生活并不容易,他们的日子已开始潇洒地走在世界的前头了,在购物时希望他们不再象以前,一见“土里土气”“洋里洋气”的海外同胞,就磨刀霍霍地斩来,因为我们这些变的“小里小气”的海外同胞,钱包里的美金已不再值得他们希罕了。

Tuesday, December 11, 2007

Shanghai Nov.2007-我给姥姥梅娘写封信












妈妈的妈妈南方人称外婆,北方人称姥姥。我的好友眉是跟着她姥姥在北京长大的。和眉交友近十年来常常听她谈起姥姥,姥姥是她童年的依附和安慰。眉给我讲的有关姥姥的点点滴滴的生活小事可多了,印象最深的是眉给我讲的姥姥在美国迷路的故事。记得那是七八年前,姥姥听说外孙女和外孙女婿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成家立业买了新房子,便不顾年近八十的高龄,长途跋涉来到美国看看他们的小家庭。稍稍休息了一些日子后,姥姥感到白天外孙女,外孙女婿都去上班,自己在家有些闷,便想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环境。眉怕不熟悉英语路牌的姥姥迷路,千叮咛万嘱咐姥姥不要走远。几天下来姥姥对环境有了了解,每天围着房子转转都能安全地回到家,于是对出门散步有了信心。一天姥姥决定走得稍远一点,但不知为什么等到想回家的时候转来转去,就是找不到家门了。姥姥越找越远,这时天已渐渐地黑了起来,姥姥的心情也越来越紧张了,但姥姥想这里住的中国人那么多,一定可以找一个来问路。于是姥姥站在路口看到长得象是亚洲人的就向人家挥手,不久有一对中国年青夫妇真把车子停在了姥姥的面前,当他们知道姥姥走迷了路时,非常同情姥姥,决定帮姥姥找到家。可是问题是姥姥并没带上外孙女家的地址,这可怎么找呢?他们耐心的问姥姥,姥姥仔细地凭着印象描述了房子的外形和居住的外环境。外孙女住的是新区,在和外孙女平时交谈中,姥姥记得外孙女说他们住的小区叫“樱桃小区”。其实那是外孙女为了姥姥自己翻译的。他们住的Community(小区)叫Cherry Glen. 机灵的年青人经过分析,想姥姥这么大年纪一定没有走太远,于是他们带上姥姥在附近有新房子的地区一条街一条街地找了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这对年青人还真的帮姥姥找到了家。当眉把这个故事告诉我时,我们都深深地感激那对好心的年青人。从此姥姥和“樱桃小区”的故事就这样留在了我的记忆里。再过了一段时间,眉告诉我姥姥回北京去了,我问是不是姥姥被上次的迷路吓着了,怎么这么快就回北京了呢?眉说这倒也不然,姥姥是个作家,在北京有好多演讲会要参加,她是百忙中抽空来美的。这时我这才知道这位在迷路中寻找“樱桃小区”的姥姥是笔名叫“梅娘”的老作家。
几年的日子似乎在弹指之间过去了,眉也随夫婿回国创业了。我今夏突然萌发写作兴趣,在网上发表一些粗糙的习作。身居远方的眉读了我的文章不仅给了我鼓励而且还借了二本姥姥的书给我读,热情的眉还帮我给姥姥打了电话推荐好求上进的我。没想到姥姥一口答应收我做小笔友。当眉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我时,欣喜之余,我后悔当年姥姥来美时只同姥姥匆匆一聚,没有抓住机会拜读姥姥的著作和姥姥多聊聊。当我从眉那拿回姥姥的书,便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姥姥的短篇小说“蟹”,“蚌”和“傍晚的喜剧”把其中的人物刻画的淋漓尽致,故事里的玲玲,小翠,祥,梅丽,小六子的形象久久地留在我的脑海里。读了姥姥写的“我的青少年时期”才知道姥姥是一个成长在一个物质极其富有但没有亲娘疼爱的家庭。她经历了童年失母,少年丧父,青年丧偶,中年丧女,老年丧子沧桑的岁月。然而姥姥从小聪慧好学,不仅精通传统的四书五经,而且还漂洋过海到东瀛日本学习现代家政学。她的跌宕的人生是她文学创作的源泉,她对理想的追求是她坚韧不拔地活下去的砥柱。姥姥的小说,散文早在四十年代就拥有了大批的“粉丝”,当时文坛上就有“南玲(张爱玲)北梅(梅娘)”的流行说法。五六十年代,姥姥又经历了众所周知的人生浩劫,姥姥不仅被冤枉地打入冷宫地狱,而且无法用她的笔去创作。如今姥姥梅娘又热情地写作起来,我为能终于有幸拜读到姥姥梅娘的作品感到幸福,我鼓足了勇气给姥姥梅娘写了一封信,我勇敢地付上自己的两篇习作,当我郑重地封上信口,把厚厚的信投入信箱时,我情不自禁地为在千里之外的姥姥梅娘道一声珍重。

Friday, December 7, 2007

Shanghai Nov.2007-胃满肚撑,吃不尽的上海小吃















记得小的时候,日子总是在惦念着吃而度过的。如刚吃了正月十五的元宵,接着就是等吃清明节的青团,还没等青团彻底消化,就盼着吃端午节的粽子,粽叶还粘在手上,就又盼着吃中秋节的月饼,还没等盒子里的月饼吃完,脑子里的谗虫就又在想第一阵西北风刮过后的大闸蟹。上海人的嘴之谗,小吃之多,可是举世闻名的。
一提起吃小吃,以前我们都会去城隍庙,那里有最著名的上海小吃南翔小笼,五香豆,梨膏糖,绿豆糕和酒酿圆子。小的时候去一趟城隍庙可是一件大事,乘公共汽车要倒三次车,没有什么特别的日子我们是很少去那里的。尽管那些小吃一提起就令人要流口水,但不到节假日我们对它们连想都不敢想,那些小吃是犹如年货般的奢侈品。在平常的日子里,可以享受到的小吃是早餐的小馄饨,生煎饱,糍饭团和大饼油条,夏日里的冷面,冷馄饨,冬天街头小贩叫卖的油墩子和五香茶叶蛋。 我的父母是从山东到上海的“移民”,他们刚到上海的时候也搞不清赋有强烈季节情的南方小吃。北方人尽管会手擀皮,包饺子,但拿着南方人的粽叶怎么也裹不出个粽子来。幸好帮着照顾我的殷家妈妈是什么样的上海小吃,点心都会做的无锡人,一到元宵节,端午节心疼我的殷家妈妈就会叫殷家阿哥踏着脚踏车,送来自己做的汤团和粽子。久而久之,耳濡目染,我爸妈这样的老“上海移民”尽管山东口音未改,但对上海小吃和点心已精通到了吃糟鸡,糟鸭,非“老人和”的不吃了。
上海人是样样都精明的一族,不要说吃传统的小吃是一定要到城隍庙吃不可,连在家门口的日常小吃也有一定的讲究。邻居间经常议论的就是哪家的生煎煎的底比较黄,哪家粮店卖的年糕比较糯,为了能吃上底比较黄的生煎,不惜花上二十分钟再等下一锅。那个年头,我们没有电脑,手机,也没有24小时的电视节目,每天的日子似乎很长,除了定时定点听收音机里的长篇连载小说外,大部分的时间好像都在掂着吃,尤其是吃小吃成了生活里精彩的主旋律。难怪我们这一代对童年的回忆,都是围绕着追寻过去的小吃。
我的先生H是在上海土生土长的,他的口袋里至今还有放几粒话梅橄榄的习惯,吃起零嘴来绝不亚于女生。 这是区分上海男人和其他地区男人的一大要素。离开上海的年数越长,似乎他的嘴变的越谗了。这不今年十月他在百忙中挤出三天时间来到上海,其中一大目的是去城隍庙吃一吃谗了多年的小吃。
到上海的第二天,H一改平日赖床的习惯,爽快地起了个大早,我们兴冲冲地来到了城隍庙。城隍庙是上海的旅游重地,近年来大修特修,尽管九曲桥,湖心亭依然如古,但周围小店的门面都被修的比卡比卡地铮亮,除了张小泉的剪刀店,檀香梳子店等传统店仍在,还增添了许多卖手机挂件,迎合老外胃口的t-shirt衫这样的时髦小店。尽管时间还不到十点半,这里早已是人声鼎沸了。随着前胸贴后背的人潮我们来到了南翔小笼饱店,只见长长的队伍已排出十几米远了,看来比我们谗的人真不少呢。我们“望队兴叹”,苦于时间太紧, 抱着有吃总比没吃好的阿Q精神, 决定到隔壁的“准”南翔小笼店过瘾。当我们在一张油汲汲的方桌边刚坐下,服务生就递上了菜谱,我们看着我们又熟悉又久违了的小吃,食欲大振,痛快地点了我们谗了多年的上海经典小吃,小笼饱,小馄饨,香螺,生煎,萝卜丝饼。当我们万分满足的跨出饭店不久,小街的拐角口飘来阵阵臭豆腐香味,我无法相信刚才还吃得撑不起腰的H,此时又端着一盆臭豆腐站在街上大嚼起来,他边吃边对我说,太香了。等H 三口二口地把臭豆腐吃完,我们来到了城隍庙前的广场,没想到这里的吃劲更足,不仅有上海周边江南的小吃,如姑苏梅花糕,宁波千层饼,还有外地的特产,如成都三大炮,北京冰糖葫芦,天津麻花,烤羊肉,烤八爪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另类小吃,它们令我们大开眼界,为之垂涎三尺。苦于我们的肚子都早已撑到了极限,只好一个小吃摊看到另一个小吃摊,大饱一下眼福吧。这时,时间已过了中午,秋天的太阳不烈不刺,秋风夹着各种各样小吃的香气,在城隍庙的上空飘荡着,我们的周围是拥挤的人群,人们的吃像百态,有的拿着竹签串着成都三大炮,有的仰着头舔着粘粘的龙须糖,有的用吸管吸着汤饱,每个人都是一副既狼狈又不在乎的满足样子,我想他们中间一定有一大半是象我们这样的,想从记忆中的小吃来寻找旧时情感的人,小吃香甜在嘴里,千丝万缕的往事却一起涌上心头,小小的小吃在我们的人生中竟然有着如此重的地位,它是我们无论漂泊多远的游子,回乡寻根的诱惑力,它是我们在思念我们远方故里时的味道。童年的往事,左邻右舍的乡情,小吃里的传说,和幼小心灵对世态炎凉变迁的观察,似乎都在咬开一样小吃的瞬间展现在我们的脑海里,我找不出我们的生活里还有什么比这些小吃更能帮我们怀旧的。这时H从人群中转身来找我,他瞧着我仍对着一堆小吃发愣的样子,便问,“还没吃够吗?”我突然想起了什么,对他说,“天哪,我们还没有吃桂花酒酿汤团呢!”“那怎么行,那可是你的最爱啊”我说“是啊,肚子再撑,我也要吃了酒酿汤圆才能安心回家呀。”“没问题,我愿意陪吃到底”,H笑着回答道。

Saturday, December 1, 2007

Shanghai Nov.2007-大闸蟹,解不了的谗











在江浙一带,一到九十月份,人们的心情就特别的好,原因不仅是终于熬过了盛暑,迎来了凉爽的秋天,最主要造成好心情的原因是,盼来了一年一次吃大闸蟹的季节。亲朋好友一见面,一定少不了问,吃过大闸蟹了吗? 接着就是寒暄今年的大闸蟹的肥瘦,是大年还是小年, 吃的是正宗阳澄湖的还是崇明乡下的。大闸蟹似乎成了头等佳肴的代名词,只要有人提起吃大闸蟹这档事,不管是在官场上还是在茶馆里,我保管它一定带来一大堆的话题。自古以来,文人写赏菊吃蟹的雅趣,粗人用“死蟹一只”来骂人,谗人用炒蛋加醋充当“赛蟹黄”来解谗。大闸蟹的趣事我想每个人都会说出一二则的。
自从我记事起,在我的印象中,秋天里吃大闸蟹可是一年里最重要的吃的节目,当妈妈把刚蒸好的金灿灿的大闸蟹端上桌时,我们每个人的心都会带上几分紧张的喜悦。妹妹和我的眼睛一定是先观察盘子里哪一只蟹最大,然后就是希望自己会被分到一只不仅大而且还是雌的蟹。吃大闸蟹的另一个重要的准备工作是沾蟹肉的汁,那是爸爸的任务,汁的好坏在于姜一定要剁细,与其相拌的醋一定要是陈年的镇江香醋。万事具备了,一家人才会安安静静地坐下,各自认真地守着自己的那只蟹,接着就是等着揭开蟹盖子的那一个“咔嚓”兴奋时刻的来临。因为蟹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揭了蟹盖后看到的黄,膏多少来决定。当一个人“咔嚓”把蟹盖揭开后,其他人都会探头去看,如果蟹肚子里是金黄黄满满的蟹黄,大家一起会为他高兴,夸他运气好。记得有时我或妹妹揭开蟹盖发现蟹肚子里瘪瘪的,失望的我们都会想哭,这时妈妈或爸爸一定会枪着用自己较肥的蟹来同我们的换,贪吃的我们那时便会欣然接收,然后破涕而笑起来。接着大家各就各位,慢慢地,无限享受地扳起蟹脚来。
离开上海这么多年,每逢吃大闸蟹的季节来临,妈妈都会在电话里问,谗不谗大闸蟹啊,太可惜了你不在上海,今年的大闸蟹可肥了。听到这里我总是忍不住强咽一下口水,往事历历在目。对妈妈说,明年秋天一定回来吃大闸蟹。这样说了一年又一年,十几年过去了,大闸蟹的滋味似乎在记忆里渐渐地淡去,但每当有人提起吃大闸蟹的事,还是搞不懂为什么对它的思念有增无减。今年十月底,我终于梦已成真,在吃大闸蟹的季节里回到了上海。
飞机刚着地,妈妈便在手机里告诉我,大闸蟹已在锅里等着被蒸呢。大闸蟹是一定要吃热的,妈妈再三提醒我,千万要在出租车快到家的时候打个电话,爸爸可以立即开火蒸蟹。听了这个消息,我坐在出租车里吃蟹的心情不知有多急了。
车一出复兴路隧道口,我马上打开手机告诉妈妈,当我拖着行李兴冲冲地推开家门时,久违的蟹香扑鼻而来。我把行李往客厅中间一放,忘记了十几小时长途跋涉的辛苦,毫不客气地坐在饭桌上,等着爸爸上蟹。不一会,爸爸从厨房里端出四只热气腾腾,红彤彤的大闸蟹,我象小时候一样,巡视盘子里哪一只最大,爸爸似乎看出了我的心事,笑嘻嘻地说,今天先让你挑,不够我再蒸,让你彻底解馋。我毫不犹豫地抓起盘子里最大的那只。我拿起蟹,非常老练地翻转蟹身一看,太幸运了,只见蟹肚子上有一个圆圆的盖子,是只雌的,我得意地叫着。爸爸说,其实,照理论上讲,九雌十雄,现在是十月,应该是雄的壮。还没等爸爸的话落音,我已“咔嚓”一下把蟹盖打开了,金黄黄的蟹黄在蟹肚子中堆的满满的,哇,好肥的蟹,我为自己的运气兴奋起来。妈妈这时一边拿来一个小碟子一边说,慢慢吃,这些大闸蟹是从有名的丰收蟹庄买来的,这是他们配蟹的原装醋和姜。只见细细的姜末浮在喷喷香的黑醋里,现在的服务太周到了。爸爸接着又说,是啊,这家蟹庄可把吃蟹的生意做到家了,不仅配了醋还配了一瓶称作“古越太雕”的黄酒,吃完蟹还有为去胃寒准备的姜茶呢。妈妈在一旁又递来一把细头剪刀,一根如筷子长,一头是勺一头是针的塑料棍,她说,这是买蟹时送的吃蟹工具。我被这五花八门吃蟹的新形式搞晕了,我冲着这些象外科手术台上的工具,不知如何对手下的大闸蟹开斩,最后还是决定用手扳来的自然,过瘾。
吃惯了加州的大螃蟹,上海的大闸蟹显得无比地袖珍,后者黄是香了些,但太少了点,前着肉是粗了点,但毕竟腿粗的多。爸爸妈妈此时也坐下了,和我一起扳起蟹来,我们一边酌着温温的黄酒,一边聊起家常,我们每个人都那么地专心,认真,把大闸蟹的肉从角角落落里扒出来,我们的眼睛目不斜视地盯着手中的大闸蟹,但我们耳朵里却都在细细地听着相互的话语,尽管我感到盼了十几年的大闸蟹远不及加州大螃蟹吃起来爽快,但静静地和父母同坐一桌,扳扳蟹脚,聊聊家常闲话,使我感到自己此时是真正地回到了家。家人团坐一席,细细地透露着对彼此的关怀,还有什么比这来得更温馨,更过瘾的呢。
我们的民族在表露情感时一向是含蓄的,我们不象 西方人那样,要在铺着白桌布,点着蜡烛,四目对视时才能表达心声和爱恋,我们是在低着头扳着蟹脚,慢慢地从平常琐事中关怀着对方,我们是一边嚼着蟹肉,酌着黄酒,一边品尝人情的味道。此时黄酒的酒劲已悄悄地爬上了我的脸,两颊温温地发烫着,晕晕的脑子里我终于明白了,心中多年解不了的大闸蟹的谗是什么了。

Monday, November 26, 2007

shanghai Nov.2007-我看上海大师杯赛














十月里一到上海我就发现,大街小巷的电线杆上飘着印有Roger Federe, Rafeal Nadal, Novak Djokovic 等网球明星照片的广告旗子,广告上写着:上海网球大师杯赛热线电话962288。学了五六年网球,从来还没有机会现场看大师打过球呢,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拿起手机给售票热线打了电话。接电话的小姐声音甜甜糯糯的,对我每一个问题的回答都先说“好的,马上帮您”。她的声音客气的来,票是非买不可的了。电话里的小姐接着向我介绍,票价有三种,500人民币,350人民币和200人民币。哇,票价已是国际价了,就象Starbucks的咖啡价位一样,不管你在哪个国家喝,都是一杯Latte 2.95美金。尽管我非常崇拜这几位大师,但我还是决定买二张中间价位的票,过过瘾算了。我问电话里的小姐如何付款,取票?小姐说明天中午可以送票上门,到时一手交钱一手交票。我问就这么简单吗,她说,就这么简单。然后小姐又耐心地告诉我,如坐地铁去看球赛,先到一号线底站的辛庄换五号线,然后到闵行科技开发区站下车,从那里打Taxi到旗忠森林国际网球中心只需十分钟。她这种非常专业的电话售票服务,令我万分满意,我也学着小姐的语调对她说:“好的,太谢谢您了。”第二天中午,爸爸打电话告诉我,票送到了,除了700人民币的票钱,送票的手续费才15元。嘿,真没想到,从看到广告,打电话买票,到送票不到24小时,太神速了。
四天以后,终于等到了大师杯赛的开赛,我和好友美小姐最终还是怕搞不清地铁的衔接,直接搭出租车到了旗忠网球中心。路程比我们想像的要短,车费只有85元。旗忠网球中心是我向往已久的地方,听说很漂亮。 我们下了出租车,经过电脑式全现代化验票,一座雄伟圆形建筑物高高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拾阶而上,随着一个个仰着兴奋笑脸的球迷走进了网球馆。宽敞的环型大厅里,除了有各种各样卖大师杯赛纪念品的摊位,就是卖全世界统一的看球,看电影必饮必食之物:可乐,玉米花,Hotdog. 我不知为什么我们的话梅,橄榄,五香豆传统戏院零嘴,就如此脆弱地被美国佬的毫无“品味”一吃就胖的可乐,玉米花打倒,真搞不懂它们这些东西有哪样好吃的?我和美小姐各买了一只印有上海大师杯赛图样的咖啡杯后,找到我们座位的五号门,服务员看了我们的票,手向窄窄的楼梯上方高高地一挥说,向上走。我们抬头一望,天呀,陡陡的阶梯耸立着,我们气喘吁吁地向上爬着,我心里真后悔不该省这钱,这么高这么远,还没有一个拳头大的tennis球恐怕是看不见的。一阵长吁短喘我们终于一屁股坐到了我们的位子,我从包里掏出手帕一边擦汗一边环顾球场。球场的顶很有意思,一片一片的金属框架,组成象花瓣一样的形状,后来听人说,这形状是象征着上海市花“白玉兰”。密密麻麻的观众席,一定可以坐下几万人吧。同熙熙攘攘,上上下下寻找坐位的球迷相比,蓝色的球场静静地,躺在众目之下,显得格外地宁静,它仿佛在为即将来临的,大师们之间的拼杀战紧张着。没过多久,观众席的灯光渐渐暗了下来,蓝色的球场现的更加蓝,白色的球场线也越发白得刺眼,这时一个洪亮的,中气十足的男生用中英文宣布第八号种子法国的Richard Gasquet, 和第二号种子西班牙的Rafeal Nadal上场,球场上响起了震耳欲聋的掌声,静静地等候着的蓝色球场一下子也有了活力。网球多年来一直是被誉为绅士运动,因为它是隔着网打,不象篮球,足球为抢一只球十几个人连打带撞的扭作一团。但近来网球场上也有了一些杀气,特别是自从Nadal的出现,更是把网球界以往的绅士风度,改为带有西班牙斗牛士式的风格。Nadal是一个来自西班牙一个小岛刚过20 的小伙子,他头扎一条Headband,上身穿一件无袖汗衫,毫不含糊的露出二臂粗壮,结棍的肌肉,他下身穿着足球裤,精力高涨的他永远是又蹦又跳地进场的。尽管我并不太喜欢Nadal握着球拍象握着榔头,一副炼钢工人打铁式的球风,但今天能亲眼目睹他那敢打敢拼,永不放弃追逐每一个球的精神,我不得不佩服他,为他叫好。经过一场激战,Nadal以2:1不负众望地战胜了Gasquet. 但说心里话,今天我最最想看的大师是下一场将出场的第三号种子Novak Djokovic。Djokovic今年才20 岁,来自Serbia. 他不仅球打的漂亮,人长的更帅。自从他去年在Wimbledon上崭露头角,我就是他的粉丝了。当Djokovic出场时,我兴奋地站起来,为他大力地鼓掌。整场比赛,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他的每一个动作,当我看到他打出他那著 名的,飞身转体,反手直线球时,我不敢相信眼前的这一切,太精彩了。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尽管不打网球的美小姐,并不懂为什么反手直线比正手斜线漂亮,但她也被我高涨的情绪感染了,我们一起为Djokovic鼓掌喝彩,场上场下情绪一样地紧张,此时的我们忘记了整个宇宙的存在,忘记了时间,忘记了所有的所有,我们的心为我们的斗士收紧,我们的心为我们场上的英雄自豪,我们喝彩,我们欢呼,我们象孩子一样天真,快乐,平静的一天因此而象节日一样变得缤纷灿烂。我此时真正体会到了为什么球迷们不辞辛劳,不惜化大把的钞票买球票到体育馆看球,为的就是来感受这热血沸腾的气氛,为的就是来给自己心中的英雄鼓劲,为的就是记住这难忘的生命中的时刻,我可以在这里秘密地告诉你,能做一名球迷也是蛮幸福的。